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老虎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在内的各领域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走经典老虎机依靠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之路。必须科学认识、推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绿色生产力是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根本动力,以资源环境创新配置为关键环节,以高效生态绿色产业为主要载体,以全社会绿色转型为基本形态,本质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机遇。推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以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经济发展效率提高、效能提升、效益提增,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拓展、能力精进、韧性增强,进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推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稳中向好,但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绿色低碳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依靠市场主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绿色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仍存在短板;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但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快实现转变。在治理体系方面,从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向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转变;在治理方式方面,从末端治理、点源治理、行政治理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转变;在治理能力方面,从着力提高监测执法能力向统筹制度设计、政策供给、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全链条能力持续提升转变。
规划为先,坚持空间规划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明确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和功能属性的根本工具。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绿色标尺。强化规划战略引领作用,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开发范围,控制开发强度,加强督察执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产业向绿色发展高地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将规划刚性管控作用落到实处,细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园区项目招引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中做好衔接落实,确保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把好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关。
转型为纲,坚持全面绿色转型。守好绿色底色,提升发展“含绿量”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要让绿色理念融入发展血脉,将绿色转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每个环节、细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环保与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等统筹,形成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合力,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持续推进绿色文明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的新风尚。
实干为要,坚持协同高效治理。协同高效治理不是简单把污染防治手段组合起来的“物理变化”,而是实现过程再造、效率提升、治理优化的“化学反应”。要更加注重在系统集成上下功夫,促进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坚持减污降碳协同,深刻把握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坚持多种污染物治理协同,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强化区域协同、部门协同,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治污减排与扩绿增绿协同,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生态净化功能,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
创新为本,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科技赋能保护,创新决胜未来。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实施未来环保科技行动计划,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重点突破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新兴产业行动计划,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以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实施数智化行动计划,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在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制度为基,坚持制度体系保障。绿色发展是目标,政策标准是保障。要用好政策这个关键变量,实现推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最大增量”。健全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深化光伏电价、污水处理费等价格改革,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建设全国统一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绿色消费政策体系,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引导社会消费模式转型。完善绿色供应链标准和认证体系,制定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倡议发起,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协同和互认。